Skip to main content

專題演講回顧:Does Digital Native Teachers Teach Differently Than Digital Immigrant Teachers? Lessons Learned From California Teachers

IMG_1765.jpg

盧美燕教授演講剪影

這次演講是在6/16日,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,由國民教育學系邀請美國聖荷西大學盧美燕教授,來分享美國兩個不同世代的老師是否會有不一樣的教學方法,這是一項目前仍在進行中的研究。

當然,大部份人可能和我一樣立即對「Digital Native及Digital Immigrant」打了個問號。這兩個用語是從Dr. Marc Prensky在2001發表的「Digital Natives, Digital Immigrants」這篇文章而來,Dr. Marc Prensky在觀察了數位時代的學生後,認為在上世紀末以後出生,生活中伴隨著電玩、網路、電視中長大的人-Digital Natives,其思考方式及工具使用方式,都和老人家們-Digital Immigrants截然不同,最明顯的不同點是資訊溝通方式,Digital Natives拿起手機不見得是打電話,可能是聽音樂、看影片或發簡訊;但Digital Immigrants大多數是只用打電話一項功能,他們把手機視為傳統電話無線化來使用,買了新工具但卻是老用法。有些人可能因工作關係而被同化了,但他們可能仍然是用舊工具的思維在使用新工具,比較難去創新使用。

我有一位同事也是屬於Digital Natives世代,有次在假日去參加研討會,發現講者講的東西和公司販售的產品相關,馬上在會場按了一段蠻長的簡訊向我報告。為了回報她的努力,我也花了十多分鐘按了一段不短的簡訊給她。上班後我問她,有沒有認真在聽演講啊?發那麼長的簡訊。她簡單回覆我,那個一下就打完啦!她是邊聽邊打簡訊,保證一句不漏。在聽完盧教授的演講後,我想起這段故事,代溝(Generation Gap)不就是這樣產生的嗎?我們用自己的經驗去解釋不同世代的行為時,難以想像其行為的合理性是可能的。

回到這次演講,在盧教授舉了很多美國現在的實例後,我很關心研究的結論是什麼?盧教授表示,這項研究仍在繼續進行中,還未分析結論,不過有一點令人驚訝的是,有許多Digital Natives世代的美國老師表示,他們採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。在場有些人馬上就說,他們被「體制化」了,因為他們大多數是菜鳥老師,在學校裡學的可能也是傳統教學方法,即使他們本身熱愛使用新的教育科技或網路工具,可能也得等他們更有經驗、職位更高時才比較有可能去影響學校的教學策略。盧教授表示這不無可能,不過研究本身不能用直覺猜測,等到結論分析出來後,她很樂意透過邀請單位和大家分享研究成果。所以,就請大家耐心等候囉!

撰稿人:周柏佑